微信咨询
电话: 028-85586280 手机1: 15184430163 手机2:18180818481

公司动态

COMPANY NEWS

文旅融合要生活化

发布时间:2021/06/07

  我们都知道“文化需要活化”,但究竟如何活化?其实这个“活化”就是“生活化”。生活,是文化和旅游的原点,也是交叉点,因此也一定是文旅融合的唯一融合点。文旅融合的方向、方式、过程和目标一律是生活。从文化角度讲,文化来源于生活,文化产品则需要贴近生活。从旅游需求角度考量,旅游需要体验生活,因而旅游产品需要回归生活,要么是原态化生活,这需要名副其实的回归;要么是理想化生活,这需要在回归中升华。明白了这一点,文旅融合就不再是“两层皮”,文旅产品的设计重点就会清晰起来,设计难点也会迎刃而解。跟着成都建筑设计公司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两层皮”式分离普遍存在

  当下,文旅融合从管理层面就存在分离的态势,合而不融已成常态。目前看,在骨子里就存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乃至派系之间的固有思维,甚至歧视、边缘化,这是人为作出来的。这也导致从政策层面到需求层面,出现两不相交、互不相容的尴尬局面。主要有两个极端观念及做法:一是不注重研究文化本身的民间化、民俗化、民族化、民生化认知度以及文化本身的市场影响力,不区分特定市场人群的喜好与需求,不从生活本质出发去研究文化内涵与生活机理,一味就文化谈文化,导致不接市场、不接地气,最终把所谓文化生生地“套”进了展览馆,或者做成类城市化、园林化的休闲公园。二是压根就不因于市场而确定文化主题,以东拉西扯凑雷同化产品为丰厚,以无中生有及主官的主观定位为导引,把一个项目搞成了形象性政绩工程,甚至毫无厘头的大杂烩,复制成放之四海而皆不准、雷同化、小半径、短效应、区域化的休闲产品。由于主题不鲜明,最后捯饬得连个线路和功能区都捋不清楚,连个景观地标都难以设计,连个建筑风格都捉摸不定,更不用奢谈产品的文化体验度。至于品牌推广,那更是豆腐拴麻绳——提不得。这两种做法,根本就谈不上文化和旅游融合,里外两层皮,不搭调,不搭伙,更不搭市场。

  二、生活化融合有例可循

  我一直认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自然资源原生态化,人文资源原生活化。对于文旅融合,宜本着“旅游就是差异化”的原则去规划设计和落地,从时空两个维度破题,以“古代-现代-未来”时间轴来处理现实层面的市场空间关系:处于外地的,当地人去体验;处于本地的,外地人来体验。这样说来,只要是与现代生活迥异的,或原始原真,或幻化超现代,都具有吸引力。既如此,一个方向是原态化、古拙化生活,另一个方向是理想化、时尚化生活,无论如何不能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归根结底,旅游就是一种异域化、异质化生活体验,既如此,文化的物态化不如活态化,文化的景观化不如沉浸化,文化的组织化不如原态化。否则,旅游便失去了的意义。

  文化与旅游融合涵盖方方面面,除了偏重于自然资源的景区、旅游区、度假区等常见形态,还有偏重于文化资源发掘、创意、演绎的游乐类旅游产品,如:主题公园、实景演艺、历史文化街区和小镇、节庆活动,等等。

  1、主题公园与实景演艺

  发端于国外的主题公园是一种物化的、活化的文化,其来自于童话、影视、传说、传奇等,相当于理想化生活回归现实,最为成功的莫过于迪士尼乐园。而发端于我国的实景演艺,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属于文化的萃取、生活理想化,相当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再升华。实景演艺的前身应该是文艺演出,只不过把戏台搭在了更宽阔、更生态、更有人文故事的自然背景下,自诞生那天起,风风雨雨几十年,依托持续的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实现了迭代升级,如:王潮歌的实景演艺系列已从“印象……”、“又见……”,“只有……”发展到第四代“如果……”。主题公园与实景演艺两相比较,应该说都带着极大的游乐表演成分,都取得了极大成功,而与旅游的融合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前者尽量还原生活,由玄幻走向现实;后者则进行生活再升华,由生活而走向玄幻,是一种极限理想化的生活。由于换个城市空间,甚至是换了人间,与旅游者惯常的视角形成了差异化,因而两者都构成了异质化环境和情境下的旅游吸引物。

  2、历史文化街区和小镇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小镇,我一直反对并抗拒所谓新建古镇,“一新一古”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一种奇葩存在,更不可思议的是,把原著居民全部迁出,重新打造一个完完全全的地产化商业街。没有了原住民的生活,就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原态文化基因和传承,这样的文旅融合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市场地气的空中楼阁,怎能让旅游者获得生活体验?更勿谈什么沉浸或者生活其中。

  3、节庆活动

  再说节庆活动,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保存着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55个少数民族节日之多,难以计数,至于青衣人、白马人等诸多没有单列为民族的族系,其节日更显神秘性。民族节日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带有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大致可以分为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六个方面,一般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拜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有些地域和民族的节日是贯穿四季的,或者同一个节日会在各寨子之间轮流转换,可以说是天天有节日。尽管各民族的节日在日期、内容、意义、过节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稳定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的共同特点。不少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成为深深植根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对于旅游就是一座待挖掘的文化宝库。旅游者所乐意追逐的节日活动应该是原始的、神秘的、没有任何雕琢修饰的,最好在村寨的原生地点由原住居民自发的活动。这是多么原真的生活体验!这是多么丰富的旅游资源!而现如今,有的却被政府、投资商发动和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广场式的、融入诸多现代文化气息和商业元素、千篇一律的大型庆典活动,甚至渲染成了一种形象。当节庆替代了节日,未免就出现政治化倾向,名之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也就不以为奇。其结果就是,打着文化的幌子,附近四乡八里的老百姓想赶庙会一样,凑一下热闹,表一下政绩,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短则几天,长则数月,所谓节庆活动就复归于平静,哪有旅游可谈?如此看来,实在可悲可叹,可惜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