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电话: 028-85586280 手机1: 15184430163 手机2:18180818481

公司动态

COMPANY NEWS

医养结合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发布时间:2020/11/19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不是新闻了,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数据及预测,201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88亿,预计在2030年时超过3.5亿,老年人口占比增速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需求催生市场,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自2013年起,中国各部门多次发布文件推动医养结合的开展,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健康中国战略”部分中,也重点提到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医养结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处理好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即让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只依靠医院途径解决,而力求能在养老院甚至家中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    


目前,中国医养结合的商业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纷纷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市场的医养结合模式。


都有各自的痛点

“医”的痛点是老年人入住医院养老挤占了医疗资源,部分医院“压床现象”严重。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为了获得较好的医护服务,节省费用开支,长期住在医保定点的大医院,其主要目的是养病而不是诊治,相当于把医院当成了养老院。这些大医院老病号“压床患者”,造成了医院的医疗资源浪费。院方希望通过医养结合,将“压床患者”分流到接续性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以此提高床位周转率以及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养”的痛点是养老机构老年人看病就医难。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除了生活难以自理外,医疗服务需求也很强烈。尤其是一些常年患病的老年人,更希望在养老机构内随时进行病情的监测,遇到病情复发或其他紧急情况能得到及时救治,能够提供规范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却为数不多。

 

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的最普遍模式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置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医务室以及护理院等医疗机构,增设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运营,养老机构对于内设医疗服务的诉求已经超过提升传统养老服务质量的诉求。

然而,许多养老机构现在采用的是医养分离的模式,就是虽然配备有医疗配套,但独立于养老住宅,之间有一定距离,由于绝大部分老年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慢性病等需要反复治疗的症状,他们不得不来回奔波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非常不方便。

另一种常见的医养结合模式是传统签约合作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医疗机构定期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巡诊并提供医疗服务,而养老机构负责治疗后康复和恢复期的护理服务,这种模式开展得较早。

还有一种则是新建养老和医疗结合机构,这是医养结合的一种新兴模式,但是高成本带来的合规风险等问题不容忽视。


既然是“医”与“养”的结合,必然是同一层次“需求”的结合。这里的“医”不应该包含“养”,而“养”也不应该包含“医”。医养结合服务的主体,可以是并行的主体,如联合提供服务、具有平等关系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可以是具有内含关系或嵌入关系的主体,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也可以是同一主体,比如包括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师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

其实,养老专家澳亚方舟比较认同的是像国外这种“整合照料”的概念。即医是“医”,养是“养”,一定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医”和“养”作为两套服务体系,首先要有结构分化和功能分化,在解决各自问题并获得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结构之间的功能耦合,实现“优势互补”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有机整合。我们需要将“养”限定为社会服务性质的“照护”,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以及社会服务性质的康复与护理;而医学性质的康复和护理,应将其纳入“医”的范畴。


我们要真正树立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的理念,把握老年人从健康到患病、失能失智状态的转移规律,建立起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整合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